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下葬的时辰怎么确定的的一些知识点,和下葬吉凶时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去世的老人在哪个时辰不能下葬下葬有哪些讲究老人去世最坏的时辰是在晚饭后断气。
关于死亡的时辰,民间也赋予其吉凶观,并且要行辟邪消灾之法。臼湾民间有忌病人在晚饭后断气的习俗其信俗以为人在清晨用早饭之前断气最佳,说是替子孙留下了三顿饭,俗称“留三顿”,意思是将来后代人一日三餐都有饭吃。
如果在早饭后断气,则预示后代人将有断炊的厄运发生,最忌讳的是在晚饭后断气,好像死者将一日三餐全都带走了,预示着后代子孙将要沦为乞丐,必须很好地禳解一番才行。
汉族许多地方都禁忌人死在原来自己睡卧的床上。所以,河南一带,当有人快死时,有把他抬到外面的草铺上的习惯。有些地方认为如果亡人是在原来的房间断了气,是很不吉利的,被叫作“隔粱断气”。对于这种地方故去的人,出殡时需买一只活公鸡随棺带出,方可禳除凶祸。中国古俗,忌死于偏房寝室,而要死于适室,即所谓正寝内。
民间信俗以为如果亡者是死在偏房寝室里,那么死者的灵魂就会留在偏房寝室的床架上,同时也不能马上获得转生,将来还会对家人有所困扰。有些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只好把亡者原来睡的床(包括铺盖)统统烧掉,以促使逝者的灵魂迅速升天;或者请僧侣念经禳解。
家里有人去世的讲究介绍:
1、忌讳去世时候身边无亲人
旧时人们很重视传宗接代,认为老人去世的时候,必须有后辈儿孙在场,以便老人走得时候有人送,不孤单;老人在阴间也不用总是牵挂,灵魂可得安宁。
如果老人是在所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气。相传白族认为老人死在儿孙怀里,是儿孙在报答养育之恩,俗称“接气”。
2、忌讳让死者光身而去
北方很多地方都讲究,在死者断气前就要穿好殓衣,不能让死者光着身子而去。所以旧时,老人们在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儿孙们往往就要在闰月年为其准备寿衣,让老人们看着放心。
寿衣的件数、质地是很有讲究的。件数要单数,诸如五、七、九件不等,忌双数,怕凶祸再次降临;材质上则忌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而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音同,寓意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寿衣还不能用皮毛制作,怕来世转为兽类。
3、入殓时候的忌讳
入殓的时候忌讳泪洒尸身。在入殓的时候,亲人们要暂时忍住悲伤,控制住眼泪,以免泪洒尸身。棺材忌讳用柳木。棺木以松柏材料为佳,禁用柳木。因为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恐会绝后。
汉、满两族死了人,讲究先以棺椁装殓,后以土进行掩埋。认为这种木、土结合的殡葬形式是一种礼遇,也是死者最好的归宿。
故此,世居北京的住户,多数人家都置有茔地,而且是祖辈遗传下来的。这些地通常都在近郊,数量有上千亩或几亩不等。四周立以刻有×宅茔地石头界桩为标志。
茔地内种植松柏树,有的还垒成土山,以壮风水。一旦家里死了人,便按尊卑长幼埋在自家坟地里。有爵位,够势派的就筑起宝顶;一般平民则堆起坟头,以便留给后人凭吊。
主人家里落了丧事,即由看坟的组织人力打坑开穴。其穴位大有讲究。汉人的坟位多是平排式的,正中为祖先,后代则往两边平排延伸。
而满人的坟位通常为三穴连珠、五穴连珠,中间为祖坟,每边各埋一少的,形成八字形,谓之雁排翅。新丧再埋时,一律埋在翅尾。
每座坟都是夫妇合葬(有续弦的,也埋在内),一般情况下男把明堂女把边(一坟穴的左穴位为明堂;右穴位为边;续弦埋在紧右边)。总之,打坑的位置要看死者在家庭中的地位。
人死后,打坑谓之破土,须遵照堪舆家(阴阳先生)给择定的黄道吉日开工。但这必须时间充裕才能考虑。一般都是暴攒,无法计较时日的吉凶。
至于打坑的深浅是根据汉材、满材的规格大小决定的。汉人打坑的深度例为五尺、七尺、九尺三种。(满人用六尺、九尺两种)
打坑时,要将头锹土留好,等下葬掩土时,由长子把这头锹土上扬撒于坑内。
如果是亲王薨逝,则不是打坑的工程,而是要修石穴、石门、石床、宝井,谓之园寝,与皇帝陵的地下宫殿相差无几。
由于工程浩大,一般说来,棺柩到达墓地,都先在地面上的阳宅里停灵暂厝,等园寝竣工后,再行安葬。尤其是福晋死于王爷之前,就要等到王爷园寝修好后再行合葬。
下葬是丧礼的最后环节,是死者享受哀荣的最后时刻,不要说亲王、郡王等贵族,就是一般官员和平民百姓亦极为郑重其事。
关于下葬的时辰怎么确定的,下葬吉凶时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